专业介绍

作者:邓宗莲 编辑:卓杰先 时间:2024-10-01 点击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培养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国家战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北部湾区域产业及东盟国家、聚焦海洋经济领域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运用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维方法,能够在计算机工程及其相关领域胜任软件设计开发、系统应用开发、科学研究、运维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左右应达到如下目标:

目标1(从业道德素养):人格健全,体魄健康,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坚守职业道德,在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综合考虑社会、健康、法律、环境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工程报国、工程为民的担当。

目标2(专业综合能力):具有计算思维能力,适应快速迭代更新的计算机先进技术发展,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专业知识,对计算机领域实际工程项目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富有创新精神。

目标3(专业专职能力):具有涉海、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方法、工具的综合运用能力,能胜任计算机领域的方案设计、工程设计、产品研发、系统运维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

目标4(跨界从业能力):具有第一性原理思维,适应涉海、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团队和跨文化工作环境,能够与同事、客户和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具有计划、组织、管理、实施不同类型项目的能力。

目标5(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东盟国际化视野、全球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能主动适应快速多变的国内外环境。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知识、自然科学、计算、工程基础和计算机领域的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第一性原理,识别、表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比对分析,综合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模块),并能够在设计和开发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健康与安全、全生命周期成本与净零碳要求、法律与伦理、社会与文化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计算机科学原理,采用调研、设计、实施、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对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研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应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能够运用专业背景知识,分析和评价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解决方案对健康、安全、环境、法律以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伦理和职业规范:有工程报国、工程为民的意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理解和应用工程伦理,在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履行责任。

8.个人与团队:能够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多样化、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沟通:能够就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理解、尊重语言和文化差异。

10.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计算机应用相关领域的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理解广泛的技术变革对工程和社会的影响,适应新技术变革,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核心课程

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导论、离散数学、数学建模及程序设计(C语言)*、模拟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字逻辑设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JAVA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Linux操作系统、编译原理。

四、就业方向

毕业生去向有5个方向:

(1)继续深造;考取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及其他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2)计算机软件开发;从事中小型企业、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的软件开发工作;

(3)计算机系统开发;从事计算机类、自动化类等中小型企业的系统开发,主要是基于硬件平台开发系统;

(4)计算机维护类工作;从事企业、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的计算机维护工作。

(5)计算机教育类工作;从事中小学、教育机构等培训教育类工作。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前沿技术讲座、计算机先进软件开发综合设计(海洋)、计算机系统开发综合设计(海洋)、工程训练Ⅱ(冷加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六、授予学位

本科,工学学士学位。

------------------------------------------------------------------------------------------------------------------------------------------------------------------

物联网工程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熟悉物联网产业链中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输四个环节,具备相关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熟悉电子、射频、无线通信等技术原理,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将基本原理及技术运用于物联网及其应用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的能力,能够从事物联网技术相关领域的设计、开发、管理、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核心课程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开发、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物联网网络安全、物联网移动应用开发、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开发、物联网系统运维等课程。

三、就业方向

物联网工程是高等学校设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可在物联网、计算机相关的行业从事手机APP、无线传感网、信息安全、物联网终端应用软件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工作;可在高校、物联网技术培训机构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在相关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物联网工程相关管理工作。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

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实训、物联网网络安全实训、物联网移动应用开发实训等课程实验,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设计、物联网行业应用等设计类课程。

五、授予学位

本科,工学学士学位。

------------------------------------------------------------------------------------------------------------------------------------------------------------------

电子信息工程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在电子、信息、通信等领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研究、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应用开发、市场拓展、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等工作。通过培养,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系统掌握电子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电子信息与通信设备的设计、系统集成、应用开发、市场拓展、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等能力。毕业五年之后应达到以下目标:

(1)能够适应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融会贯通工程数理基本知识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了解电子工程专业方向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法规,能对复杂工程项目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负责完成一个中等规模的电子信息产品的测试和技术支持,进而成长为测试工程师、技术员等。

(2)能够跟踪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创新能力,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并运用现代工具从事本专业领域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负责完成一个以上产品关键技术的方案设计和研发工作,成长为研发工程师、产品设计师等。

(3)具备社会责任感,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影响,在工程实践中能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4)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了解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沟通、竞争与合作能力,胜任研发、测试、技术支持、营销等部门的管理工作。

(5)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学习渠道更新知识,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拥有自主的、终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二、核心课程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EDA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嵌入式系统等

三、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电子、信息、通信等领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研究、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应用开发、市场拓展、技术管理等工作。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

大学物理实验、电路原理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高频电子技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DSP技术实验、嵌入式系统试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MSP430原理及应用实验等课内实验课;电子工艺实习、电工工艺实习、电子电路CAD实训、海洋通信综合课程设计、信号处理类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技能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五、授予学位

本科,工学学士学位。

------------------------------------------------------------------------------------------------------------------------------------------------------------------

通信工程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精神,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通信信息技术基础,系统掌握通信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基本的通信工程实践技能,具有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与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能在通信、信息、互联网等领域从事各类通信设备及系统的研究、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应用开发、市场拓展、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工作。具有到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学习深造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二、核心课程

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电磁场与天线技术、光通信与光网络传输技术、数据通信原理等。

三、就业方向

射频工程师、硬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数字信号处理工程师、通信技术工程师、有线传输工程师、无线通信工程师、电信交换工程师、数据通信工程师、移动通信工程师、电信网络工程师、通信电源工程师等从事各类领域通信设备及系统的研究、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应用开发、市场拓展、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

课程实验(包含电路分析基础实验、计算机基础实验、模拟电子电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移动通信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光通信与光网络传输技术实验、数据通信原理实验)、课程设计(包含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海洋通信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技能实训(包括LTE4G移动通信技术、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承载网通信技术、三网融合技术、通信协议与标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习(承载网工程实施等)、毕业设计等。

五、授予学位

本科,工学学士学位。

------------------------------------------------------------------------------------------------------------------------------------------------------------------

人工智能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符合国家战略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求,具备良好的数理统计基础、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系统知识与技能,掌握人工智能核心原理和人工智能思维,能够熟练运用数据思维、人工智能模型与工具、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NLP)、图像处理等技术,在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及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处理等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核心课程

人工智能基础、模式识别基础、机器学习基础、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知识表示与推理、自然语言处理、图像理解与计算机视觉、语音信息处理等。

三、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应用型)、智能系统开发工程师、图像识别工程师、自然语言处理工程师等工作。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

模式识别课程设计、机器学习课程设计、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课程设计、自然语言处理课程设计、图像理解与计算机视觉课程设计、语音信息处理课程设计、金工实习、工科物理实验、电路实验技术、 数据分析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志愿服务与公益劳动、军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五、授予学位

本科,工学学士学位。

© 版权所有, 北部湾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5 | 桂ICP备14004231
地址:钦州市滨海新城滨海大道12号 | 邮政编码:535000 | 联系电话:0777-2807662 | E-mail:
qzuei01@163.com